栏目导航

相关文章

    暂时没有数据

【讲述】永远的“大包院”永远的“情结”

  2017 年是特殊的一年,是中冶东方改革元年,也是“大包院”的 60华诞。突然间,一股强烈的冲动推动我去翻开《冶金工业部包头钢铁设计研究院院志(1957-1987)》,以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去重温那段平时没时间去了解的历史。

  翻开《院志》的红色封皮,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原国务委员方毅、冶金工业部部长戚元靖、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主席张灿公等领导的题词,彰显着包院的大院风范以及各级领导人对包院的关怀和殷切希望;紧接着是包院50 年代和80 年代设计主楼的珍贵照片、家属宿舍楼以及包院获得的各种荣誉和奖杯照片等等。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下子把我拉回了60 年前那个火热的年代……

  为适应我们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包头钢铁基地建设的需要,1957 年9 月3 日,冶金部以(57)冶设办字第 197 号文发出“关于成立包钢设计分院进行设计工作的通知”。

  同年 12 月5 日至16 日,455 名北京院的优秀儿女,义不容辞分三批携家眷和什物全部包乘火车迁包。

  同年 12 月19 日,包院第一任院领导史星三院长组织召开了包院历时上第一次全体职工大会,正式向世人宣告了包院的成立。

  从冶金部发文到包院的正式成立,仅仅经历了三个半月左右,这是何等的壮举,这里包含了多少 455 名祖国优秀儿女干事的热情以及不怕苦、不怕累,舍小家顾大家创业的激情。

  在物流横欲的今天,作为晚辈的中冶东方新一代年轻人,线 年前的包头,可是黄沙满天,自然环境极其恶劣。

  想想 455 名祖国优秀儿女当年浩浩荡荡从北京赶赴祖国边陲包头的场景,是何等的场面宏大和震撼人心!

  是的,借着60 年华诞的契机,作为晚辈的中冶东方人是应该重温一下那段激情的岁月,体验一下我们的老一辈创业的艰辛和干事的激情以及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的豪情。

  思绪突然回到了我刚入院时的场景。我是于 2001 年7 月山西太原理工大学毕业后有幸加入包院的,之后的 16 年工作生涯一直在铁合金专业工作,可以说经历了“大包院”的“壮年”时期。

  1997 年7月经历高考冲刺的我终于收到了太原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欣喜之余,也有疑虑,那就是“钢铁冶金”专业并不是我喜爱的专业。没多少文化的母亲并不知道钢铁冶金专业对我有什么发展前途,于是她急切地找来了当时任我们邻村村支书的二姥爷进行咨询。

  “孩子,你学的专业很重要,我国现在正处于建设时期,钢铁工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你将来毕业后会大有作为的。”二姥爷高兴的说。

  听完老人的一席话,母亲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就背起行囊,经历了我大学的四年学习生涯。

  毕业后,找工作又成了我纠结的难题。当时年轻的我一心想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拼搏,实现我的人生梦想。

  “文国,我已经签了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了,跟我一起去包头吧。”正当我犹豫不决,一筹莫展的时候,我的同班同学赵海东,满脸欣喜地对我说。

  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把我的简历递给了当时包院负责招聘的时任包院人事处处长张向东的手里。

  “小伙子,你很优秀,正是我们应该的人才,包院会给你提供一个发展的舞台。”张处长看完我的简历后,热情地对我说。

  我记得我当时认真地看了包院印刷精美的宣传册(直到现在,我还保留着),一个个大型的钢铁工程设计项目浮现在我眼前,一股莫名的骄傲和自豪感悠然而生,是的,我即将进入这个单位工作了,难免有些激动。这是我对包院的第一印象。

  2001 年7月,我告别了父母,告别了母校。从太原来包头的路上,一路观赏着沿途的美景,一路在憧憬着我的美好未来。随着火车出了大同逐渐进入内蒙地界时,车窗外的风景逐渐荒凉起来。萨拉齐、察素齐等各个站点的名字有点像国外的名字。想起我的大城市梦,心里不禁升起了一股失落感。远离故土,去的尽然是我丝毫不了解的西部城市包头市。

  到了包头,出火车站的门尽然是一个小土门(当时的包头站正在修缮),远不是我想象中的大城市的火车站,这又加重了我的失落情绪。一路忐忑来到了位于包头市钢铁大街的包头院,我记得当时任人事处领导的张向东和魏来生同志热情地接待了我,并为我安排了住宿。

  刚落脚,我就迫不及待地约着我的老同学赵海东到包头市转一转。我记得我们当时坐的就是到火车站的 1 路公交车,到了阿尔丁广场下车游览包头。当时的包头,蓝蓝的天,宽阔的阿尔丁大街以及广场上休闲的游人,是那样的惬意。

  “小伙子,你们外地人吧?在哪个单位上班?”一位阿姨看见我们闲逛,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

  “阿姨,我们刚来。在包头钢铁设计研究总院上班,这个单位怎么样?”我急切地问道。

  “小伙子,你们可真有福气,这是我们包头最好的单位,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我们的子女想进还进不去呢?”阿姨热情地对我说。

  接下来,赵海东分到了炼钢室,而我却分到了铁合金室。当时特别羡慕我的老同学,有机会分到了包院的主力科室,而我却分到了一个小科室铁合金室。

  包院铁合金室最初来自于炼铁室,铁合金专业设立较晚。首次做铁合金工程设计是从承接包钢有色二厂一座 400kVA 电炉设计开始的。1971 年,冶金部在调整各部属设计院的省区设计范围划分时,将金堆城钼铁厂与西北铁合金厂两项工程设计任务下达给包院。并决定由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调铁合金专业设计人员给包院。1972 年上半年,由北京院调来周秉廉、王宣鹤、苏仲威三人,与由炼铁室抽调的杨复章、马玉成、李丰彦、谷长江一起,正式组建了铁合金专业,成为炼铁室铁合金组。1985 年初,正式成立了铁合金室。

  今天,翻开《院志》重温铁合金室成立的这段历史,激动之情难以控制,脑海中逐渐浮现出了赵厚敏、周秉廉、张振、张清武等老同志的面容。他们有的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有的仍然健在。他们为了钢铁设计事业奉献了一生,可是这些老同志的晚年生活绝大多数并不是非常如意,现在想起来有些酸楚。

  我刚入铁合金室的时候,任铁合金室主任的是邬生荣老师,这些老同志基本都在职。他们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身先士卒、对待设计工作精益求精、认真负责。

  至今想起来,这些老同志平时的工作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以一种特别的包院精神激励着我们这些新一代的中冶东方人。

  为了坚持一个技术问题的根本原则,赵厚敏老师竟然可以和业主拍桌子;为了详细考察一座矿热炉的运作情况,年近七旬的周秉廉老师,在我前面亲自登上30 多米高的主车间,到各个角落看个究竟,全然未觉自己已经是年近七旬的老人,全然不顾前方的危险;为维持设计文件的严肃性,任何一个错别字,任何一个错误的标点符号都难逃张清武老师的法眼;任何一个技术问题,不追根溯源彻底搞明白誓不罢休,认真执着的张振老师……

  我们的老一辈包院人不仅拥有着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拥有激情创业、不计较个人得失、舍小家顾大家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是留给我们晚辈东方人永远的财富,可以让我们永远地继承、永远地发扬光大。

  包院的铁合金室经过几代人的建设和努力,设计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设计的矿热炉从敞开矿热炉到半封闭矿热炉,直到今天现代化的全封闭矿热炉;从400kVA 的小型矿热炉直到今天 75000kVA 和81000kVA 的大型矿热炉。

  作为原冶金部五大设计院中唯一存续铁合金专业的大包院创造了业界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为我国铁合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以说见证了我国铁合金工业从小到大发展的全过程。

  国内 70 年代最早最大第一台西北铁合金 25000kVA 大型硅铁矿热炉;

  包院铁合金创造了业界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是铁合金业界响当当的一流设计院。每每面对客户的时候,我都会如数家珍似的向业主介绍我们的业绩,其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一晃 16 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涉世未深的毛头小伙,逐渐步入了我人生中的中年,逐渐变得成熟稳重。也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肩负重任的铁合金事业部副总经理。每每想来不得不感慨时光如白驹过隙,都来不及回味。

  这 16 年来,“大包院”经历了太多的变故。中国钢铁工业的产能过剩,断崖式下滑,给“大包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时间包院人引以为傲,赖以生存的钢铁工艺专业没有了用武之地。企业要尽快适应中国钢铁行业的新常态,尽快转型。

  2004年,大包院整体改制,主辅分离,主业在青岛成立中冶东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2012年,大包院的核心团队整体移师青岛,我和我的家庭也随之在青岛从心开始新的生活。

  站在冶金建设国家队的角度,中冶集团为了整合全产业链,对中冶东方和上海宝冶进行了业务重组。我依然清晰的记得,一年前的6月30日,当集团宣布大包院的包头区域人员从中冶东方中剥离的那一刻,多少人热泪横流,这一纸决定,勾起了多少东方人对“大包院”的思念和追忆,个中酸楚只有中冶东方人自己清楚。

  今天的中冶东方,引进了上海宝冶集团全新务实创新的管理理念,令人耳目一新。经过半年多的融合发展,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全体东方人又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就在中冶东方跟上海宝冶战略整合后的第一年,也就是2017 年,全体中冶东方人迎来了“大包院”的 60 年华诞,与其说是天南地北两地共庆,不如说是每一个曾经在“大包院”工作过的人,在怀念那段难忘的日子和情结。

  包院人一代一代为了祖国的钢铁事业,前仆后继,不怕苦、不怕累,奉献了青春又奉献子孙的场景仿佛又浮现在了我眼前,永远激励着新一代东方人前进。

  是的,只要我们不忘老一辈人创业的初心,我们就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前进,继续演绎“大包院”的神话。

  衷心祝愿我们的“大包院”一定能凤凰涅盘,重振“大包院”雄风;中冶东方也一定能在“大包院”精神的激励下,最终实现跨越转型发展,长富久安。

  仅以此篇凌乱的回忆和感想,在“大包院”迎来60年华诞之际,献给我心目中永远的“大包院”,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

  由中冶东方设计的明拓铬科技有限公司30万吨/年高碳铬铁工程,主生产设备选用2台69000kVA密闭炉。


版权所有 2003-2017 江南官方体育网页版登录 | 网站地图 | 皖ICP备11019094号